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媒介宝库栏目--->媒体杂谈-->详细内容
与美国传播学者俞燕敏面对面
作者:佚名 日期:2002-8-5 字体:[大] [中] [小]
-
文/茅文贤 袁潇
不久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报告厅内,一位女士就美国的媒体法侃侃而谈,她精辟的分析、独到的见解、清晰条理的阐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而她谈吐中所散发出的成功女性的魅力和高贵的气质更是让人折服。
她就是美国康州桥港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的系主任俞燕敏博士。1985年后,她曾先后就读美国普度大学、锡拉丘兹大学,获得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2000年,她和田纳西州立大学副教授鄢利群合著了《无冕之王与金钱--美国媒体与美国社会》一书,该书成为国内新闻院系学生了解美国媒体的必备参考书籍之一。
当天晚上,她接受我们的专访时,身穿一件简单的蓝色T恤,脸上挂着微笑,极具亲和力。而她回答我们准备已久的问题时,也是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又展示出其思维敏捷性的一面。
“妖魔化” 中国?
美国媒体挖掘中国社会的阴暗面进行大肆报道和抨击,这在许多国人看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著名学者李希光就曾用了"妖魔化"一词来描述这一新闻现象。
当我们向俞女士提出这个问题时,她向我们分析出以下几点原因。美国媒体一般都是侧重负面报道,这种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一般来说,犯罪、丑闻、攻击、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等一类事件往往是它注重的焦点。美国媒体所进行的负面报道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对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是如此。
同时,美国媒体对于中国的丑化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对中国缺乏了解。俞女士笑谈起她在班上作过的一项调查,即让学生们列举出他们所了解的中国人的姓名,最后的结果会让国人大跌眼镜:李小龙排名第一,其次是成龙。另外一个例子也很能反映问题,全球媒体所采用的新闻85%都来自世界三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而很少国家会采用中国新华社的稿件。同样,中国流传海外的电影,也是历史题材的居多,关注现实的却很少。这些也就从另外一方面造成了世界对于中国的不了解。
Freedom of speech
美国法律中关于新闻的精髓部分在于"freedom of speech",这主要体现在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中,是每个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的准则。这就为美国相对宽松的媒体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依据。
和中国一样,美国并没有全国统一的新闻法律。而是根据各个州不同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法规。这可能与美国的法律体系有关,众所周知,英美法系的国家没有非常明确严格的法律条文,一般来讲,大多数诉讼案件都是依照以前曾经有过的案例来判决。新闻官司也不例外。但判决也不是完全照搬的过程,因为各个不同的新闻案件各有其特殊之处。判决时可以对原有案例进行改编,从而成为以后可以follow的guideline。个别案例也可以用英国的common law为准绳。另外,美国同样具有code of ethics,也即媒介自律,这一般由记者协会制定,用来约束规范行业机制。但这不具有法律效果。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
由于我国新闻事业起步晚,而且发展一度停滞,与国外的发展程度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环节在哪里?现在的新闻教育最大的弊端又是什么?如何改变?记者就这些问题请教了俞燕敏博士,她认为造成中西方新闻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政治风波,造成了人们思想上顽固性的闭塞,长期的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时代在不断进步,只有"放眼全球,博取众长",才是生存发展之道。要改变现状,振兴中国的新闻传播业,俞燕敏认为新要改变现状,振兴中国的新闻传播业,俞燕敏认为新闻教育是关键。
目前国内的新闻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病,就大学本科教育而言,一、定专业太早。一般学生一进大学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而且很少可以做出变动的。但在国外,很多大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专业,学新闻的可以改学经济,学数学的也可能会拿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文凭。关键问题在于要自己感兴趣。
二、知识面太窄。虽然说一般大学都开设了公修课,选修课,但是数量还是很有限,而且多是只涉及皮毛而已。很多人反映说新闻专业出身的人与中文的其他专业的人相比,从事媒体工作虽然上手比较快,但往往是后劲不足,这里知识面的狭窄,知识结构的不完善恐怕是很重要的症结所在。
三、对能力的培养,行动常常落后于口号。俞教授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自学和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中学习的知识可能会过时,但是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就可以随时为自己充电,来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俞教授是从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拿自己在美国的教学来说她就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表达、沟通能力,以及开发批判性思维。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树立"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理念。打下全面扎实的基础。学校、教师,包括学生自己要我们的学习不是一次性的,目光要放长远些,尤其是本科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今后的学习工作是一种统领式指导。
分众将是必然趋势
不过,俞教授也看到了中国近年来新闻事业的发展,光是从媒体数量的直线上升就能看到中国人已经认识到在新闻传播业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市场。媒体间的竞争可谓是硝烟四起,特别是报业大战,从"高薪挖人"到"新闻炒作"的泛滥,竞争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游戏规则,则会把新闻事业引向歧途。就如颇受指责的"新闻炒作",虽然我们不可否认炒作并不是自始至终都是一无是处的,至少对媒体的经济利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过作为传媒人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短期效应,从长远看,媒体的内容和质量才是竞争的制胜法宝。应该说我们提倡是新闻策划,而不是新闻炒作。
有人曾提出过"存在即合理",既然炒作能增加发行量,提高收视率,那就说明这是受众所需要的,有它存在的市场,它就不会消亡。"您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记者问道。俞教授想了一下回答,说在美国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其实媒体和媒体之间是不同的,有着各自的风格、定位,记者同样也分为好几种,有人专门报道大事要闻,有人专拣鸡鸣狗盗的琐事。因为受众的层次不同,需求必然也有差别。接着,俞教授预测将来的传媒业分化必将更加明显,分众是大势所趋,雅俗共赏的节目将越来越少,基本上可以说不可能存在一张能满足所有人要求的报纸。市场机制下的竞争就是"适者生存",所以找到各自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媒介经营的“好莱坞化”
针对进入WTO后,海外媒体对于中国媒体的冲击这个问题,俞女士主要从媒介经营的角度作了解答。她首先肯定地指出:中国大陆的媒体绝对不会被轻易吞并。中国五千年以来有很好的文化传统,在文化的竞争方面极有优势。中国的普通百姓还是易于接受本土的媒体以及相关传播内容。但随着海外媒体逐渐迎合适应中土文化,媒体的产业化经营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媒最缺乏的就是"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她以好莱坞电影为例,一部巨片分成N多的镜头,而每个镜头都是在一个摄影棚中完成的,最后再由导演"组装"起来,这时每个摄影棚其实质就是一个小小的"工厂"。尽管说好莱坞电影并不是每一部都尽善尽美,但经过一系列包装及宣传,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投放到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去,因而通常也就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今后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的传媒事业,也会出现根据"顾客"的需要,专门"生产"各种新闻、节目等,而这些"新闻""节目"也就相应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商品。
这种媒体经营的成功战略令人佩服的同时,更值得中国的媒体从中学习受益,开拓市场。但国内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当匮乏,目前较多的媒体管理者就是当初的记者、编辑。在美国,新闻传播的课程中尽管没有特别侧重经营的课程,但新闻系学生可以副修其相关课程,把从专业课上所学到的课程内容与从business school学得到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从而起到互为补充的效果。俞女士在鼓励媒介的产业经营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相应需要防微杜渐的倾向--"有偿新闻"。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记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她指出:首先记者本身就要做到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关注民众的心态和观察事件的正义感等等。